本文目录
自考专升本再考研,容易吗?
1.我是今年的考研狗~专科毕业两年后,也就是去年夏天决定考研,复习四个月,跨专业考本省一个普通大学,A区。初试成绩专业第一名~安心等待复试~要相信自己呀。
2.今年刚专升本成功,准备开始考研.. 熬过一段比较苦的时期,但只要熬过来就好.. 有朋友从专科考本考研,现在考上博了!
3.我用了四年时光,专科2年,专科2年级时候考入本科,本科读了2年,考研到现在学校,学校一般般,普通本一,全国100左右,有可能准备读博,看机遇。
8.专科三年后升本然后考研进前十985强势专业。刚考上的时候觉得自己特牛逼,读了一年后觉得自己挺傻逼,感叹氛围和学校的差别太大了,是太tama大了。研一的时候比较自卑,我也没有在现在的同学面前提过自己的专科经历,一方面不好意思,另一方面解释起来也挺麻烦。
9.专科在武汉读的,毕业工作了两年考研的(以专科生身份考的),考的重庆大学。
10.我是毕业几年后用专科身份直接考研的,某985文科类专业。同等学力考研是行得通的,至于难不难呢,我觉得不容易,真的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查询信息,战胜自己的心理,还需要运气。但如果做好了这几方面,其实也没有想象中的难。如果条件允许,有梦就去追吧。
11.首先你得升本,要不然你压根就没机会考985,除非你能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
12.本人11年就读常州一专科学校,后来13年转本去了南京一二本学校,之后15年考取哈尔滨一211学校研究生,目前还没有读博打算,但是依旧会继续努力。
13.我12年大专毕业然后专升本,14年本科毕业,现在在中南大学读研。感受的话,一路走来挺辛苦的,要耐得住寂寞。因为在低处,所以渴望更高。
14.最后你会发现,即使考上了研,最后找工作的时候,好多用人单位还是会嫌弃你的。但是,这毕竟是条最好的路了19考研第一阶段必备书单:单词:学渣专用的词汇书:《非常词汇》(660句搞定考研词汇)如果你不想花太多时间去背单词:那就用《必考词应用全书》(2周就能搞定必考词)。
专升本升研究生的比例?
专升本的学生成功升读研究生的比例大约为10%左右。一般来说,专升本考生要想取得研究生学位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可能在复试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障碍,因此能够成功进入研究生阶段的比例相对较低。只有那些学习刻苦、综合能力较强的考生才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
这一比例几乎没有明确的统计数据。从我的学习和教学经验来看,可以明确的是,专升本学生与普通本科生在考研上并无明显差异。只要拥有本科学历,他们在报考和录取方面享有平等的机会。真正的区别在于个人的学习能力和研究潜力。有时候,专升本学生甚至可能具有优势,因为他们在多年的学习过程中积累了更为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尤其是在接受了不同学校的教育后。因此,在求职或考研方面,他们有时能够比同级本科生更快占据先机。
专升本考研,想跨专业,跨考什么比较好?
理论上来说,你可以选择转报任何专业,但跨度越大,考上的可能性就越小。例如,从文学转向医学,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便是学科内部的跨专业,比如市场营销毕业生想考会计专业,也会面临一定的困难,更不用说还有学历歧视的现实存在。
以一位2007年考入东北大学某专业的二本考生为例,他初试得了394分,在数学类五个专业中排名第一,但最终只能跟随他专业的第三导师。原因是他的本科并非一本院校出身。对于三本、自考以及本科生,尤其是专科生来说,问题不再仅是是否能找到一个优秀的导师,而是在复试中可能被刷掉,即使初试成绩再好。
如果你选择报考较差的学校,考上的可能性当然会增加,但毕业后面临的就业挑战仍然很大。恐怕连非211工程的一本高校本科生都会成为竞争对手,这时候你需要自己权衡决定何去何从。
专升研的难度?
对于希望从专科升上本科,再进入硕士阶段的学生来说,考试的难度是不可小觑的。首先,你需要通过专升本的考试,才能获得报考硕士研究生的基本资格。这意味着你需要同时准备两次考试,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在准备过程中,你需要下定决心,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复习。此外,你还需要具备个人能力,能够有效地掌握和背诵大量的知识。
专升本后能不能直接考研?又需要哪些条件?
根据当前政策,想要通过专升本方式考取硕士研究生学位,需具备一定的学历条件。具体来说,只要持有国家承认的本科学历或者同等效力的学历,并保持良好的纪律记录,就可以申请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
专升本学历被视为具有国家认可的全日制本科学历,与普通本科学历在申请研究生时享有同等权利。因此,无论是从条件还是资格上看,专升本考生与普通本科生在考研要求方面并无不同。
专升本毕业后,可以像普通本科生一样直接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这意味着毕业后即可迈向研究生阶段。因此,如果你计划通过专升本途径实现硕士研究生的目标,不必担心学历问题,因为未来你将与普通本科生有着同等的机会和待遇。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问考吧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enkaoba.com/news/27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