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列举了一些古文中的通假字现象。通假字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指的是使用一个字来代替另一个字,通常是因为发音相同或相近。通假字不仅增加了古文的趣味性,也反映了古代汉字演变的过程和语言的灵活性。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通“背”,违背)德也。(《鸿门宴》)
2、颁(通“斑",头发花白)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3、同舍生皆被(通“披”,披挂着或穿着)绮绣。(《送东阳马生序》)
4、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马说》)
5、成五采(通“彩”,彩色,颜色),此天子气也。(《鸿门宴》)
6、及仇雠(通“仇”,仇敌,仇人)已灭,天下已定。(《伶官传序》)
7、今日往而不反(通“返”,返回)者,竖子也。(《荆轲刺秦王》)
8、约从(通“纵”,合纵)离衡(通“横”,连横)。(《过秦论》)
9、君子疾(通“嫉”,憎恨)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10、距(通“拒”,把守)关,毋内(通“纳”,接纳)诸侯。(《鸿门宴》)
11、图穷而匕首见(通“现”,显现,露出来)。(《荆轲刺秦王》)
1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通“影”,影子)从。(《过秦论》)
13、日归日归,岁亦莫(通“暮”,年末)止。(《诗经·采薇》)
14、三岁贯女(通“汝”,你),莫我肯顾。(《诗经·硕鼠》)
15、属(通“嘱”,嘱托、托付)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16、行李之往来,共(通“供”,供给)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17、士之耽兮,犹可说(通“脱”解脱)也。(《诗经·氓》)
18、淇则有岸,隰(xi)则有泮(通“畔”,边岸)。(《诗经.氓》)
19、此小大之辩(通“辨”,区别)也。(《逍遥游》)
20、秦王必说(通“悦”,高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21、今王田(通“畋”,打猎)猎于此。(《庄暴见孟子》)
22、涂有饿莩(通“途”,道路)而现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
23、而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逍遥游》)
24、而(通“耐”,能)征一国者,(《逍遥游》)
25、其北陵,文王所辟(通“避”,躲避)风雨也。(《觳之战》)
26、玉盘珍羞(通“馐”,美味食物)直万钱。(《行路难》)
通过这些例子,可以看出通假字在古文中的广泛应用。这种现象不仅丰富了汉语言的表达方式,也为后人研究古代汉字的演变和古文的理解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同时,掌握和理解这些通假字,对学习和欣赏古文有着重要的帮助。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问考吧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enkaoba.com/news/34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