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甘肃专升本语文古诗词赏析:蒹葭(《诗经》)

《蒹葭》是《诗经·秦风》中的一首经典之作,以其朦胧的意境和执着追求的精神深受众人喜爱。这首诗通过描写主人公追寻意中人的过程,展现了他(她)矢志不渝的精神以及求之不得的惆怅之情。文章还对诗中的意象和词句进行了详细注释和分析,对理解作品提供了帮助。

《蒹葭》是《诗经·秦风》中的一首经典之作,以其朦胧的意境和执着追求的精神深受众人喜爱。这首诗通过描写主人公追寻意中人的过程,展现了他(她)矢志不渝的精神以及求之不得的惆怅之情。文章还对诗中的意象和词句进行了详细注释和分析,对理解作品提供了帮助。

  原文欣赏

  蒹 葭

  《诗经•秦风》

  蒹葭苍苍①,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②,在水一方③。

  溯洄从之④,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⑤,宛在水中央⑥。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⑦。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⑧。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⑨。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⑩。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⑪。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⑫。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⑬。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⑭。

  注释

  ① 蒹(jiān)葭(jiā):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下文“萋萋”、“采采”义同。萋萋,或作“凄凄”。

  ② 所谓:所说的,用于复说、引证等。伊人:那个人,这里指听他人所说而引起自己思慕的对象。

  ③ 一方:那一边。

  ④ ⑤溯洄:一般释为“逆流而上”;下文“溯游”释为“顺流而下”。单说“溯”就是“逆流而上”,为什么还有一个“洄”字?“溯”既是逆流,“溯游”怎么又是“顺流而下”?“溯”可引申为“迎,向”。“溯洄”即朝着“洄”的方向走;“溯游”即朝着“游”的方向走。洄:曲折的岸边。游:与“洄”对义互解,平直的岸边。从:追寻。

  ⑥ 宛:宛然,好像。

  ⑦ 晞(xī):干。

  ⑧ 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⑨ 跻(jī):升高,这里形容道路又陡又高。

  ⑩ 坻(chí):水中的沙滩

  ⑪ 已:结束,指完全消失。

  ⑫ 涘(sì):水边。

  ⑬ 右:(道路)迂回曲折。

  ⑭ 沚(zhǐ):水中的小高地。

  注释

  ① 蒹(jiān)葭(jiā):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下文“萋萋”、“采采”义同。萋萋,或作“凄凄”。

  ② 所谓:所说的,用于复说、引证等。伊人:那个人,这里指听他人所说而引起自己思慕的对象。

  ③ 一方:那一边。

  ④ ⑤溯洄:一般释为“逆流而上”;下文“溯游”释为“顺流而下”。单说“溯”就是“逆流而上”,为什么还有一个“洄”字?“溯”既是逆流,“溯游”怎么又是“顺流而下”?“溯”可引申为“迎,向”。“溯洄”即朝着“洄”的方向走;“溯游”即朝着“游”的方向走。洄:曲折的岸边。游:与“洄”对义互解,平直的岸边。从:追寻。

  ⑥ 宛:宛然,好像。

  ⑦ 晞(xī):干。

  ⑧ 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⑨ 跻(jī):升高,这里形容道路又陡又高。

  ⑩ 坻(chí):水中的沙滩

  ⑪ 已:结束,指完全消失。

  ⑫ 涘(sì):水边。

  ⑬ 右:(道路)迂回曲折。

  ⑭ 沚(zhǐ):水中的小高地。

  文章解析

  这首诗,以其朦胧的意境与主人公执着追求的精神以及求之不得的惆怅之情深得好评。而也正因为其“朦胧”,历来的解读就更显分歧。虽说“诗无达诂”可以做一面旗帜,但有些内容终究是可以确定的。

  开首一句,“蒹葭”就是芦苇,这没有异议。“苍苍”二字的含义,根据连义互解的原则,也该是没有疑义的。但就有歧解了。有人解读为“绿色”(公木 赵雨著《名家讲解<诗经>》,长春出版社;檀作文著《之子于归》,岳麓书社)。但接下来一句是“白露为霜”,霜,是深秋时节的所见,时节至此,那“蒹葭”其叶渐黄,其花泛白,哪来的“绿苍苍”?对于与“苍苍”同义的“采采”,公木、赵雨两先生更是翻译成“绿油油”。谭先生的解释是:“‘苍苍’正是偏于暗的意思,绿得有点青黑,过于茂盛了,稍微有点苍老。‘白露’就是露水,露水降在芦苇上,看上去一片雪白,跟霜一样。”或许是为了解决“霜”与“绿”的矛盾,干脆说那“霜”就是“露水”。可是,“霜”是白色的,“露水”无色,怎么会“看上去一片雪白”?

  比较可靠的是把“苍苍”解读为形容芦苇之形状,即丛密且分布广远。程俊英先生的《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把“凄凄(萋萋)”译为“密又繁”,“采采”译为“密稠稠”,在下以为是妥当的。惜乎程先生还是把“苍苍”翻译为“青苍苍”。根据“对义互解”的原则,这“苍苍”与“凄凄”“采采”该是同义的。

  开首的两句,点明时节,描绘蒹葭林林密密、茫茫一片的场景,是为人物的活动布置环境:苍茫的旷野,浓密的蒹葭,凄寒的霜天,给人的情绪甚至命运蒙过上了一层阴影;而“所谓伊人”的所在也被这蒹葭层层遮住,要寻找,要会面,实在是难上加难。

  “所谓伊人”,都被解读为那个“意中人”“心中思慕的那个人”等等(见上引各家)。“伊人”就是“那个人”,这没有分歧。“所谓”一词 ,意谓“所说的”,或是复制自己前面“所说的”,或引证他人“所说的”,并没有“心中思慕”之类的意思。看来,主人公所追寻的那个人,他未曾见过,更没有期约。他只是听他人说有那么一位“美人”(或指男或为女)在此水的“一方”,他就来了,就没完没了地追寻起来了——这里有一个时间的变化:“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止”。是有点“傻”,但他(她)执着,执着得令人感动。

  接下来具体描写其追寻的过程。这里也存在着一个不得不探究的问题:这“水”是条河吗?历来各家都说是,于是“逆流而上”“顺流而下”的解释也就顺理成章了。但是,“伊人”既在这“河”的对岸,他为什么不设法渡河,偏要“逆流”“顺流”地奔走呢?不是不管走多远也不可能追到那“伊人”吗?这就不是“执着”,而是真的犯傻了。再说,他沿河而走,那“坻”那“沚”在哪里?不会是河道之中到处都有“坻”有“沚”吧 ?在下以为,这“水”该是一片湖水。“在水一方”是传说的笼统的说法,经过一番追寻才想到“伊人”更可能在湖的“中央”。当然不是在“水”中,该是在湖中的小洲上——后面两章的“坻”“沚”就可以互解。主人公来到湖边,眼前是一片茂密的芦苇,既听说是在“水一方”,那就沿着湖边路追寻吧。那路,有时高低不平,有时平平坦坦,走啊走啊,哪里有“伊人”的影子,猛一抬头 注意到湖中小洲——那人也许是在小洲上吧?因为有蒹葭遮挡,即使真的在那里也不得清晰可见,所以用“宛”字来表达这种心态。

  那位主人公最终追寻到“伊人”了吗?没有,甚至可以说,“伊人”只是传说中的所在,要追寻到是根本不可能的。那么这位主人公的辛苦“追寻”还有意义吗?这要看读者的价值观。

  全诗三章,重章叠句,这是《诗经》结构的常态。重叠,或有时空的、情态的微小变化,而主要是为了歌唱的需要。一个曲子,只有一段歌词,未免太匆促,在微小变化中“重章叠句”,可收一唱三叹之效。

  全篇译文

  湖中芦苇莽苍苍,

  白露凄寒结成霜。

  人说美人真绝世,

  经常出现在湖旁。

  沿岸追寻复追寻,

  美人仿佛在前方。

  道路坎坷多险阻,

  美人不见心惆怅。

  停下脚步细思量,

  莫非她在水中央?

  湖中芦苇密又繁,

  清晨霜露尚未干。

  人说美人真绝世,

  经常出现在湖边。

  沿岸追寻复追寻,

  美人仿佛在眼前。

  道路险阻难登攀

  美人不见心忧烦。

  停下脚步细思量,

  莫非她在湖中间?

  湖中芦苇密又稠,

  清晨霜露尚存留。

  人说美人真绝世,

  经常现身湖边走。

  沿岸追寻复追寻,

  美人仿佛在前头。

  道路险阻多曲折,

  美人不见心烦忧。

  亭下脚步细思量,

  莫非她在水中洲?

《蒹葭》通过重章叠句的结构,描绘了一个在苍茫旷野中寻找心中意人的过程。这首诗不仅表现了主人公的执着与迷茫,还通过对芦苇和白露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凄美的氛围。同时,文章的细致分析和注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深意,展现了《诗经》作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问考吧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enkaoba.com/news/34832.html

(8)
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年10月29日
下一篇 2024年10月29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