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关国药E健康管理师被骗后的情況引起了讨论,这种骗局常通过电话销售假冒的保健品进行诈骗。根据相关报道,诈骗嫌疑人假装是正规公司客服或医疗专家,给购买过产品的中老年人提供诊断后高价推销药品,这类事件在2025年频发。
一份报道中提到,警惕这种新型保健品电话销售诈骗——诈骗犯罪嫌疑人冒充正规保健品公司客服、医疗专家,通过电话为购买过保健品的中老年人诊疗,一番忽悠后高价推销药品。另一則消息强调,免费坐飞机出境游、免费参加高端海外医疗说明会、免费接受国际权威医学机构体检等诱惑是精心设下的陷阱,最终导致受害者损失惨重。
在过去的几年,类似骗局不止一次出现。例如,2018年一个特大海外医疗诈骗案被曝光,涉及冒充医疗专家推销假药。报告显示,婴儿致死事件与疫苗本身无关,但这种误导让公众警觉。还有,2019年关于老年人购买保健品的调查揭示了被套路的问题,强调了以包治百病制造噱头的不法行为。
除了直接的诈骗案例,药品广告数据库提供了更多警示。查询虚假广告企业名录能发现,许多不合規的药品宣传夸大功效,这和国药E健康管理师被骗后文案有相似的模式。举例来说,一个网站列出了各种虚假广告查询功能,用户可以通过它避免上当。但遗憾的是,有些人还是忽略了这些提示,导致经济损失。
另一方面,P2P平台的风险也值得注意。尽管不是直接相关,但这类平台容易出问题,正如一份分析报告所述,最近P2P业务风险频发,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这提醒了大家,在投资或购买健康相关服务时需谨慎。报告中提到,从公共数据源搜集的信息显示,绝大部分中小企业和个人没有得到很好的金融服务,这可能间接导致了诈骗的发生。
在国家医疗保障局的指引下,购买药品时要确保有追溯码,这是小药盒的唯一身份证。文件强调,只买包装上有追溯码的药,不要买没有追溯码或被撕掉的药。这一点在2025年的政策中被反复提及,避免了更多潜在的骗局。类似,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作为一刊物,提供了医药领域的成果和临床经验,但也警告了虚假信息的风险。
一些案例汇编显示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的非法集资问题。例如,一个国内首例第三方支付机构向商户追偿损失案,涉及了资金被盗用的情況。这类事件虽不直接,但与健康管理师被骗后文案有共通之处,都需要提高警惕。这些信息帮助大家更好地识破骗局,保护自身权益。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问考吧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enkaoba.com/news/53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