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街角的咖喱角香气诱人,曼谷夜市炭火上的烤鱿鱼滋滋作响,胡志明市法棍三明治摊位前排起了长龙……东南亚街头美食的魅力难以抵挡。去年底,亚洲公共营养师联盟(APNPA)发布的会议公告指出:“2025年行动计划的核心是支持各国公共营养师队伍为街头食品摊贩提供营养知识培训和健康改良指导。” 这意味着从越南河粉摊到菲律宾炸香蕉档口,专业营养师正悄然走入后厨,教摊主们如何在保留风味的同时让食物更健康。
在曼谷,穿着印有“公共营养师”标识T恤的塔纳朋每周穿梭于热闹的乍都乍周末市场。他随身带着便携式盐度计和油温计,耐心地向卖泰式炒河粉(Pad Thai)的摊主解释:“把棕榈油换成米糠油能降低10%饱和脂肪。酱料里的鱼露咸度用这个仪器测过再调整,顾客就不会不知不觉摄入超标盐分了。”如今已有三十多位摊主在他的指导下使用特制的不锈钢酱料量杯,并且在摊位醒目处贴出了“健康选择”小卡片。“生意没变差,倒是经常有本地老人家专门来我这买”,卖咖喱的老板娘苏卡西笑着展示她改良后的椰浆配方。
菲律宾马尼拉的学生餐正经历变革。公立学校的中央厨房里飘出烤香茅鸡的香气——这是当地公共营养师团队和厨师共同开发的食谱。他们利用当地盛产的木薯粉替代了部分精面粉,裹着鸡腿肉烤制后依然松脆。国家营养委员会(NNC)2024年报告中提到,参与校园餐改良计划的学校,小学生贫血率平均下降了17个百分点。厨师洛佩兹边搅拌番木瓜番茄酱边说:“以前只知道要煮熟,现在明白为什么特意要加富含维生素C的食材来促进铁吸收。”
雅加达老龄化社区出现移动的“绿色餐车”,这是当地卫生局和营养师协会的新尝试。身穿薄荷绿制服的工作人员每天将八十多份餐盒送往独居老人家中。打开餐盒盖,红黄绿三色的印尼传统仁当牛肉搭配紫米饭,旁边还有一小格发酵黄豆饼点缀柠檬草碎。“我们用电子秤精确到克,保证每餐有35克优质蛋白”,营养师普特里指着餐盒侧面的营养成分标签解释,“软烂的秋葵和蝶豆花饭不仅增色,还藏着控制血糖的秘密”。
变化也在马来西亚的清真认证体系中发生。今年穆斯林斋月前,伊斯兰发展署公布新规,要求食品包装标注关键营养元素含量,吉隆坡的夜市摊主阿米娜正跟着公共营养师学习新标签的制作。“以前顾客只关心是否清真,现在很多人会问这包椰浆饭有多少热量”,她新推出的糙米版椰浆饭配菜比例重新调整过,包装上的营养表清晰地印着:“每份含膳食纤维7.2克”。该政策文件(PPM-MOH-2024-009号)要求所有包装食品厂商在2025年底前完成标签升级,而公共营养师们正忙着为中小食品企业提供指导。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问考吧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enkaoba.com/news/55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