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江无人机考试里,GSD(地面采样距离)的计算题总能让一群考生算得头大,有人甚至怀疑出题老师是不是偷偷把公式里的参数调包了。明明背了公式,可一面对不同焦距、像素尺寸的组合,脑子就像无人机的陀螺仪突然断电——转不动了。这玩意儿到底是个啥玄学,为啥换个机型就让人瞬间懵圈?
考试大纲里反复强调GSD的重要性,毕竟它直接关系到航拍数据的精度和应用价值。根据公式GSD=航高×像素尺寸/焦距,理论上只要知道三个参数就能轻松解题,可实际考试中总有人栽在单位换算上。比如把厘米写成毫米,或是把航高从相对高度和绝对高度搞混,结果算出来的数值比实际误差大了十倍,仿佛在给蚂蚁设计降落伞。更离谱的是,有些考生连无人机的传感器参数都没记清楚,硬是把全画幅和半画幅的像素尺寸混为一谈,算出来的GSD直接能用来给大象做CT扫描。
考试中关于控制点的灵魂拷问也是重灾区。大纲里明确写着「至少需要3个控制点」「不要放在测区边缘」,可总有人试图用两个控制点强行通关,或者把控制点布置得比考场外的共享单车还分散。有人甚至在模拟飞行时把控制点设在树荫下,结果实际考试时影像匹配失败,活生生把测绘题变成了找茬游戏。更搞笑的是,某些考生听说「控制点要在5张影像上同时出现」,于是专门设计出九曲十八弯的航线,最后连自己都算不清重叠率,只能对着答题卡画表情包。
最让监考老师哭笑不得的是数据处理环节的迷惑行为。有人坚信POS数据里的经度纬度是考场大楼的坐标,还有人把DSM(数字表面模型)理解成「大司马游戏直播」。当题目要求判断DSM高程属性时,总有几个勇士坚持认为绝对高程就是考场海拔,完全无视无人机起飞点的相对高度差。更神奇的是,遇到涉及空间分辨率的计算题时,总有人试图用勾股定理来解遥感视场角的问题,活生生把测绘题改编成几何奥赛题。
飞行经验题更是大型翻车现场。考试重点强调「50米内加减法」「禁止出现负数」,但总有人设计出从山西直接飞到蒙古国的航线,或者让无人机在考场顶楼玩自由落体。当题目要求规划符合1-2年级数学水平的航线时,某些考生硬是搞出包含微积分参数的飞行方案,仿佛在给小学生布置博士论文。还有人把「影像分辨率1200万像素」理解成要拍满1200万张照片,算出来的存储空间够把整个考场的电脑塞成俄罗斯方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问考吧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enkaoba.com/news/58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