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健康管理师朱姐的履历,最扎眼的不是那些证书和培训经历,而是十年来像钉子一样铆在社区健康服务里的那股劲儿。她博客主页上那句'欢迎批评指正'的自我介绍,像极了社区卫生站里总敞着门的诊室,透着股实诚劲儿。这些年社区慢性病患者建档率从40%蹿到85%,数字背后藏着的是她挨家挨户敲门磨破的鞋底,是高血压患者血压记录本上密密麻麻的跟踪记号。
社区广场上那场'健康游园会'算是她的成名作,把枯燥的结核病防治知识塞进帆布包彩绘,把糖尿病饮食指南编成顺口溜。居民们现在念叨'通风比消毒水管用'的口头禅,就是她当年拿着小喇叭在楼道里喊出来的。这种土法子科普看着不高级,可大爷大妈们真记住了,比印几百张宣传单管用得多。
翻她电脑里的工作日志,光是高血压患者管理方案就迭代了七版。从最初照搬教材里的分级管理,到现在根据社区菜市场物价调整膳食建议,连患者家属的工作性质都考虑进去。有次为了说服个开出租的大哥按时测血压,愣是给人设计了个'方向盘提醒法',把降压药和血压仪塞进驾驶座旁的收纳盒。
健康档案柜里码着三千多份居民档案,每份都贴着五颜六色的便签纸。红色标签是独居老人,绿色是孕期妇女,黄色标记着需要定期随访的慢性病患者。这种笨办法在信息化时代显得老套,可疫情封控那会儿,就是靠这些纸质档案第一时间摸清了特殊人群的用药需求。
社区卫生站墙上的值班表泄露了玄机,朱姐的值班日期总排在菜市场早市结束后。这个时间卡得刁钻,既能避开老人们买菜高峰,又能刚好堵住下班接孩子的家长。三伏天里拎着血糖仪蹲守小区凉亭,数九寒天揣着体温计守在供暖缴费处,这些没写在简历里的小心机,才是社区健康管理真正的通关秘籍。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问考吧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enkaoba.com/news/61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