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营养师手里的能量计算公式可不是变魔术,它实实在在决定了你每天该吃几碗饭——能量=4×蛋白质+4×碳水化合物+9×脂肪,这串数字背后藏着人体消化食物的科学密码,蛋白质和碳水每克贡献4千卡,脂肪则豪气地甩出9千卡,活脱脱像个能量界的土豪。
为啥脂肪的系数这么高?因为它在身体里氧化时释放的能量是蛋白质和碳水的两倍多,像压缩饼干似的能量密度爆表,而公式里偶尔露脸的有机酸、乙醇和膳食纤维,系数分别是3、7和2,不过营养师日常算账时通常只抓三大主力军,毕竟它们才是餐桌上的常驻嘉宾。
光会算吃进去的还不够,人体这台机器每天消耗多少能量才是关键,基础代谢占了大头——就是躺平不动时维持心跳呼吸的耗能,测它得挑清晨空腹躺平的状态,室温20多度,连情绪都得保持佛系,这时候的能耗才算数,要是遇上甲亢或者寒冬,这数字还会噌噌往上蹿。
实际工作中营养师得玩转加减法,一边用公式盘算你吃下去的鸡腿米饭转化了多少能量,另一边评估你走路跑步烧掉多少卡路里,最后根据你的年龄性别和活动量,在能量收支账本上画条平衡线,毕竟吃太少会饿得手抖,吃太多又得对着体重计叹气。
别看公式长得像数学题,它可是营养师定制饮食计划的秘密武器,从健身猛男到办公室土豆,每个人的能量需求都被这套算法拿捏得死死的,毕竟让一个搬砖大哥和退休大爷吃同份盒饭,结局多半是一个饿晕一个撑吐。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问考吧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enkaoba.com/news/63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