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无人机理论考试的新题目里,夜间叠加高原飞行的操作规范成了重点盯防区,不少老飞手都在这类题上栽了跟头。根据《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夜间飞行必须装合格的照明设备,高度还不能超过120米真高,可一到海拔2000米以上的地方,空气稀薄得连螺旋桨都使不上劲,同样油门给的升力直接打折扣,这种物理特性变化硬生生把送分题变成了送命题。
高原地区空气密度低这事儿,题库更新后直接把它和升力计算公式绑一块考。海拔每升高1000米,空气密度大概降10%左右,飞控系统就得重新调整动力输出逻辑。新题里常塞个场景:比如在青海湖上空悬停作业时突然遭遇侧风,问这时候该加推力还是降高度,选错的基本都是没吃透「高原升力衰减」这个新考点。
更麻烦的是夜间高原碰上突发气象。去年题库里积雨云还是单独考避让原则,今年新卷子直接把雷暴云团塞进高原夜航场景里。按最新考核要求,GPS信号一旦从3D定位掉到2D,高度控制就可能漂移,这时候要是再叠加雷电干扰,操作手册明确要求立即返航——这类复合型故障处置题,光背条例根本应付不来。
设备合规性检查也挖了新坑。像夜间必须开的防撞灯,有些考题故意混进「机身上部频闪灯」和「白色尾灯」的选项,《民用无人机运行规范》白纸黑字写着尾灯非强制,可高原夜间飞行时尾灯恰恰能辅助方位判断,这种实操细节和条文之间的灰色地带,稍不留神就选错。
现在连飞行计划报备时间都玩出新花样。平原地区管制空域提前4小时申请是基础,但高原机场周边空域调度更复杂,新题里藏着「海拔3000米以上联合管制区」这种隐藏条件,申请截止时间直接压缩到起飞前2小时,逼着考生把空域分层规则嚼碎了消化。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问考吧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enkaoba.com/news/64415.html